古代中书是什么职位-古代六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什么官-桑乐q330燃气灶气量调整
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中书职务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曹魏建立后,沿袭汉制设立了中书制度。中书官员在两汉时期,一直是由宦官来担任的,其职责为传达朝臣上奏的文书、奏章,如果皇帝就奏章询问中书有关问题,中书可以对奏章内容提出初步建议和建议,供皇帝参考。
魏文帝代汉自立,建立曹魏帝国以后,也在朝廷设立了中书制度,但不再由宦官担任,而由普通士人来担任。曹魏在中枢设立中书省,以中书监为长官,中书令为副长官,其职责就是替皇帝起草政令、诏令和各种文书,同时还能就职务为皇帝提供参考意见。曹魏中书设立之初,品级是很低的,只有六品,职权也比较小,按正常制度,中书的权力被限制得很死,和顾问、秘书差不多。
但这并不妨碍曹魏中书发展成为权倾一时的要职,特别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时,中书监和中书令权力非常大,“号为专任”,因为深受皇帝信任,所以朝廷各项政事皆能过问。
曹魏最有名的两位中书官员,中书令孙资和中书监刘放,甚至在魏明帝病笃时,利用魏明帝无法言语的机会,强迫魏明帝改诏,启用曹爽和司马懿为顾命大臣,换掉了魏明帝之前拟定的由宗室成员辅政的顾命大臣名单。孙资和刘放以中书的身份,强迫魏明帝改诏之举,为日后司马懿篡权提供了契机,改写了曹魏的命运。
曹魏中书监和中书令的权力之大,是显而易见的,居然能左右顾命大臣的入选。那么是否就能说明,曹魏中书是宰相呢?当然不能。
中护军蒋济就曾上疏魏明帝,批评中书令和中书监权力过重,有危害曹魏江山之危险。
今外所言,辄云中书,虽使恭慎不敢外交,但有此名,犹惑世俗。况实握事要,日在目前,傥因疲倦之间有所割制,众臣见其能推移于事,即亦因时而向之。-《三国志·魏志·蒋济传》
蒋济在奏疏中提到了这么一句,所谓“傥因疲倦之间有所割制”,说的就是中书作为皇帝的近侍,可以利用皇帝精力不济之际,对朝政施加不确定的影响,从而严重的政治后果。后来中书令孙资和中书监刘放,趁魏明帝病重时强行逼迫魏明帝修改顾命大臣名单,这和蒋济的奏疏不谋而合。
从蒋济的上疏中,我们还可以看出,中书不在朝臣之列,仅仅是皇帝身边的侍从而已。中书的权力来源于皇帝的授予,而非制度使然。尽管中书有干预朝政的权力,但这种权力并不符合制度规定,仅仅是皇帝凭自己的喜好授权而已。由此可见,曹魏的中书权力的确很大,但权力来源于皇帝而非制度。
由此可见,曹魏中书权力过大,其实是皇帝信任他们并赋予他们一些权力所导致的。因为按照曹魏制度,中书职权仅仅是替皇帝起草诏令,必要时为皇帝出谋划策,并没有实权。不过在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时,因为皇帝非常信任中书,所以中书提出的参考意见,皇帝往往会采纳。这就为中书干预朝政创造了条件、提供了机会。这也是他们权力膨胀的主要原因。
但我们不能据此认定曹魏中书就宰相。目前主流观点认为,宰相应该同时具有议政权和统领、监督百官的权力。而中书虽然掌握了部分参政议政的权力,但也只是掌握了一部分而言,而且也没有监督文武百官的权力。所以曹魏中书完全谈不上是宰相。
那么曹魏的宰相是谁呢?曹魏前期和中期的宰相是三公(太尉、司徒和司空),到了后期,就是高平陵之变以后,曹魏宰相变成了尚书(录尚书事、尚书令和尚书仆射)。总体来看,曹魏的宰相职权逐步从三公过渡到尚书,和中书没有太大关系。
既然如此,那为什么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的中书权力非常大,甚至超过了尚书,却不能被称作宰相呢?
其实前文就有提到这一点,那就是中书的权力,来源于皇帝宠信,而非制度赋予。按照正式的成文制度,中书的权力是比较小的,无法和尚书相提并论,但是如果中书受到皇帝的宠信,就可以获得非常大的权力。
孙资和刘放这两位中书官员,敢强迫病笃中的魏明帝改诏,就是因为魏明帝平时太宠信他们了,再加上当时魏明帝病入膏肓,所以他们才敢这么放肆。如果魏明帝身体状况正常,或者就按制度来让中书办事,孙资和刘放是不可能篡改魏明帝遗诏的。
综合来看,曹魏中书权力之重,并不是正式制度规定的,而是皇帝宠信的结果。中书的本职工作就是替皇帝起草诏令,至于诏令的内容,当然是皇帝所决定的。在制度上,中书无权干预皇帝起草什么内容的诏令,自然也就谈不上议政权了。因为魏文帝和魏明帝经常咨询中书,才使得中书可以影响职务,特别是人事安排这部分。而且中书作为皇帝近侍,自然无法统领外朝的文武百官,更谈不上监督百官的执行情况。
无论是参政议政,还是监督百官,从这两个方面来看,曹魏中书的“宰相”名号,当然是名不副实的,并不是所谓
古代重男轻女从什么时期开始?为啥重男轻女
还不知道:武则天为什么会重女轻男呢的读者,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
我们知道,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,无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,爱儿子相对来说都比爱女儿要多一点,最多也只能做到儿女公平对待。爱女儿超过爱儿子,那是极为少见的。而武则天就是这极为少见中的一个。
武则天对她的宝贝女儿太平公主真是非常疼爱,在太平公主很小的时候,就给了她很优厚的待遇,而且也比较纵容她。武则天嫁女儿,也是古今少有的豪华婚礼之一。史料记载,太平公主的婚车,大的门都过不去,不得不把门墙给拆了。两边照明的烛火太炽热,把行道树都给烧焦了不少。
而武则天对他的儿子们,则非常冷淡和严厉。她先后把她的四个儿子都立为太子过,但四个儿子都先后被她废了。前面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,死得不明不白。史料上多次提到,他们的死,与武则天有关。后面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,也是立了又废,废了又立,最终,几乎把他们都折腾成了神经病。
(太平公主剧照)
那么,武则天为什么对她的儿子们那么冷淡,对女儿太平公主又那样疼爱呢?
一、武则天把对所有子女的爱,都集中在太平公主一个人身上。
舔犊情深,爱儿女是人的天性,是从动物那里带过来的本能。武则天也是一个人,她当然也不例外。
既然如此,武则天为什么不爱他的儿子们呢?
其实她不是不爱,是不敢爱。
武则天的权力欲望太强,她想一辈子掌控权力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唐高宗李治已经被她调理的很听话,朝中的大小事情都交给她去处理。但李治毕竟是要死的,李治去世以后,他和李治的那些儿子们必然要继位,那样的话,就没她什么事儿了。所以怎么着,她都要整治他的儿子们。也许她的心中也是很爱她的儿子们的,但是为了权力,她没办法把这种爱表现出来,只能让他们过得很悲惨。
相对来说,女儿太平公主和她就没有这样的利益冲突。毕竟女儿抢夺她皇位的可能性很小,所以她用不着压抑对太平公主的爱。同时,她把对儿子们的所有爱,都倾注在了太平公主一个人身上。太平公主真正实现了“三千宠爱在一身”。
(武则天剧照)
二、太平公主怎么做,都很讨武则天的欢心。
我为什么说太平公主怎么做,都很讨武则天的欢心呢?
太平公主和武则天的那些儿子们不一样,她和武则天没有权利上的冲突。她四处与人打交道,武则天不会觉得她有企图。她讨好武则天或者巴结李治,她忤逆武则天或者忤逆李冶,武则天都不会觉得她有想法。她对时事发表什么看法,武则天也不会觉得她有什么不对。总之,她怎么做,武则天都会觉得她是对的。
再加上太平公主本身就乖巧伶俐,不该说的她不会乱说,惹武则天不高兴的事,她不会去做。这样一来,武则天就更喜欢她了。
(李治剧照)
三、太平公主对武则天有极大的帮助。
我说太平公主能够极大地帮助武则天,并不是说太平公主有多大的能力,她能够给武则天出什么主意,帮武则天做什么事情。而是武则天可以利用她,让自己的势力变大。
武则天真的称得上是孤家寡人。因为她想要做的那件事情,是前无古人的,她根本就找不到什么人商量。就算武家的子孙,她也不可能找他们商量。而且如果她找武家人商量的话,必然要引出前朝大臣喋喋不休的说辞。因为那样做就是“外戚干政”。而“外戚干政”自古都是被否定的。
在太平公主身上找帮助,却可以避免这些麻烦。武则天先是把太平公主嫁给了薛绍,希望薛绍能成为她夺取权力的一个力量。谁知道薛绍不但没有帮助她,反而去帮助李家。所以武则天才会让太平公主和薛绍离婚。重新把她嫁给了武家后人。这样,作为太平公主的夫家,武家人就可以不再叫做“外戚”了。
(参考资料:《旧唐书》《资治
- 上一篇:古代著名清官-官员收贿赂-芙蓉泉天下自动熄火燃气灶多少钱 [2024-06-10]
- 下一篇:古代智商最高的五个人是谁-诸葛亮有多高的智商 [2024-06-10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