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站 | 网站导航 | 反馈投诉
历史上功高震主却善始善终的人-邦太60升电热水器t88
2024-09-25 06:17:20      点击:
历史上功高震主却善始善终的人

  一、最幸运的功高震主者--周瑜

  周瑜应该说是三国时期的第一位功高震主者(曹操为君主,不在讨论之列),同时也是最幸运的一位功高震主者。他的“功”究竟有多高?要知道吴国的版图是怎么来的,在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,周瑜可以说是首席功臣。孙策死后,周瑜成为托孤重臣之一。其后,周瑜又劝主送质,从而在以后曹操南下时没有后顾之忧。而在曹操真正南下时,周瑜又成功的打赢了流传千古的赤壁之战。然后,周瑜又拼死取下了南郡。这些功劳,也就是孙权后来说的“非周公瑾,孤不帝也”的原因。

  网络配图

  为什么说周瑜是幸运的功高震主者呢?这是因为他只有36岁就死了。虽然说周瑜的死使吴国失去了夺取西川的机会,但是对于周瑜个人来讲,这可能真是幸运的。姑且不论周瑜是否真能取下西川,就算是取下了,真正实现了“二分天下”,那么周瑜的结局会是什么呢?

  一旦周瑜坐阵成都,我们可以想像得到,“三气周瑜”的情况可能真就要实现了,可能还远不止三气,只不过这个“气”的主语并不是诸葛亮,而是孙权。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得到,如果周瑜也能像陆逊那样活上六七十岁,可能真的就会被活活气死。但“幸运”的是,周瑜在取蜀的路上死去了。“天妒英才”的周瑜,虽然留下了遗憾,但却使他的人生变得完美起来。

  二、最聪明的功高震主者--诸葛亮

  要说聪明的功高震主者,那还得说是蜀相诸葛亮。说不定很多人还真不知道诸葛亮有功高震主之处,这也正说明了诸葛亮的聪明之处。刘禅“手下”的诸葛亮和刘协“手下”的曹操多少有相同之处。不过要论起“震主”来,恐怕连曹操都要望尘不及。据说汉献帝有一次对曹操说过一句话,说“我要是阻碍了您的事业,那您就直接把我杀掉得了”,曹操听后立即是汗流浃背,从此后再不入朝见君。

  而诸葛亮则不然,他往朝堂上一站,刘禅在后面就不知道是怎么坐住的。诸葛亮有一次在朝堂上大骂宦官,吓得刘禅也只能跟着点头。《出师表》就是诸葛亮震主的“罪证”。在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中,诸葛亮完全是以一种老子教训儿子的口吻出现的,他还真把自己当成周公了。

  然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就在于,他以“鞠躬尽瘁”代替了“功高震主”。(其实《后出师表》不是诸葛亮写的,更像是出自诸葛恪之手,因此这个“鞠躬尽瘁”一词也是来自诸葛恪,因此诸葛亮还真得感谢自己的这个侄儿)其实诸葛亮的“功”还得不到完全“震主”的时候,他的北伐并没有成功。不过我们也要设想一下,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下了长安,说不定一个“太祖高皇帝”就此就会诞生。

  网络配图

  三、最悲惨的功高震主者--陆逊

  陆逊的功劳对于东吴来讲,与周瑜十分相像。但他实在是不比周瑜幸运,因为他抚佐的孙权是后期的孙权,而周瑜抚佐的则是刚刚继位的孙权。陆逊在彝陵之战后,就一直坐阵荆州。陆逊虽然说担任的武职,但他自己还是以书生自居,因此陆逊对荆州的治理是完全的“文官化”,使荆州十分井井有条。而且陆逊在练兵上也是完全的军事家,荆州之兵无有不精者。但是,就是因为陆逊在荆州表现得太出色了,使得荆州就有了“只知陆伯言,不知孙仲谋”的情况。

  这些情况在头几年也就算了,但是随着孙权的称帝,这一切就都变了。而且更为关键的是,陆逊的妻子是孙策之女,而孙权对孙策的后人一向都有戒心。而陆逊又长年统兵在外,万一他一造起反来……此时的孙权疑心很重,于是一幕“三气陆逊”的表演开始了。最终陆逊被活活气死在一个所谓的“二十条罪状”上,虽然说后来陆抗完全反驳了这“二十条罪状”,使得孙权不得不为陆逊守灵。但是一切都迟了,病逝于荆州的陆逊成了三国时期最悲惨的功高震主者。 '

  四、最成功的功高震主者--司马氏

  要说最成功的功高震主者,那肯定是司马氏了。最终一统三国的就是司马氏,当然他们才是最成功的了。这里要说说司马氏能够成功的关键。有人说是诸葛亮的北伐加强了司马氏的兵权,这话当然对,但是要明白,兵权的加强离代魏称帝还差得很远。诸葛亮死时,司马懿手里确实握有重兵,但此时的魏国的兵马并非是全部在此。在吴蜀同盟以后,魏国就要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。

  西面先有曹真,后有司马懿;东线则是由满宠、文聘等人把守。由于演义中以蜀魏为主,所以东线这一边就没有什么描写,这也使得满宠、文聘等将领不被后人重视,其实这些人都是一代名将,完全能坐镇一方。司马氏在当时还根本不具备代魏的程度。

  网络配图

  但是事情总是有发展的,魏明帝曹叡死后,随着曹爽的出现,事情就完全改变了。正是因为曹爽的恶行,使得曹氏大失人心;而司马氏在这一时期则正在悄然倔起,曹氏此时拢络的都是像何晏这种公子哥型的人物,而司马氏集团中则是人才济济。

  正因为这样,司马懿才能够在高平陵事变中一举成功。加之司马懿诛杀王凌、令孤愚,司马师诛杀文钦、毋丘俭,司马昭诛杀诸葛诞,司马氏的江山就算是坐定了。因此,司马氏的成功,诸葛亮固然有因素,但真正成功的原因则是曹氏的没落。没有曹爽,就没有司马懿。在曹爽暴政的时候,司马懿正在广收人心,司马氏一旦与曹氏开战,人心所向,又怎能不胜?

  魏王反汉立大魏,中原霸主,谁与争锋。魏继汉业甚繁荣,敲锣打鼓,歌舞升平。司马揽权弑曹爽,大魏皇权,进*贼手。曹奂仿效汉献帝,退位禅让,大
历史上攻破函谷关?函谷关为什么是兵家必争之地

  函谷关有多重要?战国能攻破函谷关的人是谁?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,给大家一个参考。

  尝以十倍之地,百万之众,叩关而攻秦。秦人开关延敌,九国之师,逡巡而不敢进。秦无亡矢遗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——(西汉)贾谊《过秦论》

  秦国的崛起,和其占据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
  凭借崤山的天险和函谷关的易守难攻,秦国已在地理位置上占尽了优势。

  当秦国国力强盛时,兵出函谷关攻城略地,当战争失利时,退守函谷关,继续休养生息,可以说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的函谷关,已然让秦国利于了不败之地。

  你可能会问,既然函谷关不容易被攻破,那就绕过去啊,但当时能想到这点的人只有一个,他就是赵国庞煖,他采取了绕过函谷关北上然后度过黄河天险,直逼咸阳,仅凭这点,庞煖就让人佩服,本篇暂不论,后续我们会单独讲这次战争。

  纵观战国历史上,山东诸侯合纵攻秦的次数也不少,秦军借助函谷关的险要,也抵御住了联军不止一次。

  但这并不意味着函谷关不能被攻破。

  函谷关是秦国天险门户易守难攻,战国时期能攻破它的有且仅有一人,此人是齐国大将匡章。

  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陌生,确实如此,因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,那么问题就来了,作为战国时期唯一攻破函谷关的齐国名将,为何他的存在感那么低?

  我们本篇就来说说关于匡章的故事。

  齐威王时期,匡章大败秦军。

  公元前323年,秦惠文王统治下的秦国看着齐威王统治下的齐国逐渐强盛,就很不爽,于是为了教训一下齐国,秦国决定从韩国和魏国借条道去攻打齐国,齐威王就命令匡章去迎战(《战国策·齐策》记载:秦假道韩、魏以攻齐,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)。

  战国时期,其实最忌讳的就是跨人之国攻他人之城,秦国这次做的正犯了这个忌讳,秦国攻打齐国时,本就犹豫不决,一面想教训齐国,一面又怕背后的韩魏两国捣乱。

  匡章就抓住了秦国这个心理,表面上和秦国很友好,又是互通使节,又是遥想对望,在一片祥和下,匡章让齐军换成了秦军的衣服,混到了秦军士兵中,这下秦国朝堂却炸开了锅,纷纷怀疑匡章投靠了秦国,但是英明的齐威王不相信。

  果真没过多久,匡章联合混入秦军的士兵里外夹击,一举打败了秦军,(《战国策》记载:齐兵大胜,秦军大败),这次规模并不算大的战争,却挫败了强秦的嚣张气焰,让匡章名气大增,也打的秦国自称西蕃之臣,可谓极为厉害。

  齐宣王时期,匡章攻燕败楚。

  公元前314年,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,齐国觉得有利可图,于是派匡章率领大军去解救燕国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,在燕国民众的支持下,匡章用了几十天就占领了燕国首都蓟城,并且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。

  但这次战争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,最终以匡章撤离燕国告终了(《史记》记载:齐王令章子将五都之兵,因北地之众以伐燕)。

  公元前301年,亲秦的楚国让中原诸侯国看着都很不爽,于是在齐国的吆喝下,韩国、魏国、齐国共同出兵讨伐楚国,但是楚国有长江作为天险,想要攻打楚国,必须得先渡江,但是长江水流比较急,三国联军一时又找不到水浅的地方,就和楚军僵持在长江两岸。

  但这样拖下去一直不是办法,匡章就用金钱从一个楚国当地民众那得知了判断长江深浅的办法,那就是看楚军的防备,人多的就是浅滩比较容易渡过,于是匡章趁着夜色在楚军重兵把守的地方发起了突击,结果楚军大败,此战也被称之为“垂沙之役”。

  齐闵王时期,匡章攻破函谷关。

  齐闵王统治下的齐国,是由盛转衰的点,前期齐闵王当政还算称职,但是中后期就不行了,这里暂不论,此时的秦王听闻齐国的孟尝君很有才能,于是就请田文去秦国做官,但是到了秦国的田文,差点被秦王给砍了头。

  孟尝君利用鸡鸣狗盗的门客,成功从虎口脱险,这也导致了孟尝君对秦国那叫一个恼火,于是在公元前298年,孟尝君决定联合韩魏两国对秦国发起进攻,这次联军的统帅还是匡章。

  匡章也不辱使命,一路率领联军打到了函谷关下,匡章采用避实就虚,凭借高超的指挥才能,在函谷关下和秦国僵持了两三年,终于攻破了秦国的函谷关,这也是战国时期唯一一次秦国的函谷关被攻破,不得不说匡章此人打仗着实有一手。

  按理来说,攻破了函谷关,联军可一举拿下秦国,但是孟尝君并不想灭了秦国而便宜了韩国和魏国,孟尝君这次近交远攻的错误作战战略,也仅仅只是为了泄泄私愤而已,虽然在秦国割地的求和中联军退兵了,但攻破函谷关的匡章却被记入了史册(《战国策·秦策》记载: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,三国乃退)。

  飞鱼说:

  作为战国时期唯一攻破函谷关的齐国名将匡章,为何他的存在感那么低?这是因为在《战国策》和《史记》中对此人的记载比较少,尤其是太史公的传记里没有此人的列传,从而导致其打的仗也不少,却知名度很低。

  至于如此战功赫赫的将军为何没能被太史公列传,真实的原因已经不可考证了,我们也不再做假设性的猜测了。

  函谷关是秦国天险门户易守难攻,战国时期能攻破它的有且仅有匡章一人,仅凭这点就足以证明匡章的军事才能,那是相当厉害。

  历经齐国三朝的匡章,是齐国最强盛时期的见证人和开拓者,攻燕败楚,两败秦军,此等战绩即使放眼整个战国时代,能做到的也是寥寥无几,不得不说匡章是战国历史上的将才,只是他对我们来说,太过陌生罢了。

  尽管齐国有能打仗的匡章,其实也抵挡不住齐国的衰亡,因为齐国的上层建筑已经腐朽,尤其是还有孟尝君这种为自己泄愤而攻他人之国的权臣存在,齐国焉有不灭亡之

官方首页 | 联系我们 | 留言反馈 | 订阅RSS | 幸运抽奖